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五章 圣诞节机遇之技术交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说到“天职”上去了,“天职”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干的事”。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战中很偶然留下来的,很幸运没被美国飞机炸到;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历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国这类企业都是有年头的。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的,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另一则故事讲述一位记者曾在柏林与一家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聊过天,我说:“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这位经理这样回答我:“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

    但是,这两则故事目前都不方便讲述给阿西姆听,不然解释不了故事的出处,作为一个外来者不能凭空编造真实的故事,何况是作为德国人的骄傲的公司家族人物,最重要的一点是杨小乐不记得那篇文章是真的还是发生在哪一年了。

    所以,杨小乐举起酒杯和阿西姆碰了一下杯,喝了一口啤酒,才说道:“对于一家新生公司来说,需要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保驾护航,而你们这些从大公司退休下来的科研人员,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这家还没有诞生的公司需要你们。”

    杨小乐并不算恭维的话,引得阿西姆开怀大笑,没有人不在乎别人的赞美和重视,哪怕就是以古板和固执出名的西德人也不例外。

    于是,阿西姆含笑着看着杨小乐道:“杨,说说你的真实来历吧?我不相信你真的是一个靠着叔叔抚养长大的孩子。”

    杨小乐微笑着耸耸肩,看着旁边正聊得欢的几个年轻的男人,无奈地摊摊手,示意此处不是说实话的地方。

    于是,在几个年轻男人目瞪口呆的目光注视下,阿西姆和杨小乐一前一后地离开了雨棚,走进了楼房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