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秀派出专人找吴汉诫勉谈话,并手谕刘尚,对他严厉训斥,要求立即停止屠城。
他在手谕中说:“人家投降几天了,官僚、百姓都很顺从,你们还大开杀戒,放兵纵火,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听着都让人鼻酸!”
而其次,刘秀安排优待巴蜀一带顾大局、识大体的干部和忠义人士。
为了进一步收揽人心,刘秀大力开展针对当地精英人物的笼络工作。
大家可能还有印象,原公孙述的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曾经力劝公孙述归顺刘秀,但公孙述不从,两人为此忧郁而死。
刘秀下诏,分别追赠两人为太常、光禄勋,并且按照相应的级别和规格给两人隆重改葬。
第三,刘秀对于投诚过来的干部决不歧视、一视同仁,量才录用、给职给权。
比如程乌、李育等人弃暗投明,刘秀都作出了妥当的安排。
总之,刘秀在吴汉几乎踏平成都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化解了本来十分尖锐的矛盾,打消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疑虑,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
(于是西土咸悦,莫不归心焉。)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儿,我们不妨再给大家介绍2位志节之士,看这哥儿俩的表现,以及公孙述、刘秀分别是怎么对待他们的,我们似乎更好理解败者为败、胜者为胜的缘由。
一是谯玄。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易经》、《春秋》而成为名儒。
他早年在州郡机关上班,前汉成帝是被选拔到中央机关工作,平帝时任朝廷参议(中散大夫)。
王莽主政时,老谯很看不惯,耻于为伍,就辞职回家,变姓埋名隐居起来。
很显然,老谯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学者型干部。
公孙述称帝后,慕名招募老谯出来做官,其实也就是借他的名气来装潢门面。
老谯虽然人归隐江湖,但对时局、对公孙述也是了解的,坚决不跟他玩儿。很可能,在老谯眼里,公孙述就是王莽再世。
公孙述多次邀请,老谯都不出来。
公孙述恼了,撕下伪君子的面纱,派使者带着礼物和毒药去找老谯,明确交代:让谯玄赶紧接受礼聘,出来做官;要不,就给他喝毒药,毒死他!
时任巴郡太守觉得这样对待一位大知识分子有点缺德,就让使者先歇着,自己带着有关手续和东西来找老谯。
在老谯家,太守想劝老谯,说:“您志节高尚,举世闻名,就是朝廷也很看重您。希望您还是遵从安排,以免惹祸上身。”
老谯很不含糊,仰天长叹,说:
“唐尧那么圣明,许由尚且耻于做官;武王那么美德,伯夷尚且不食周粟!他(公孙述)是什么人、我谯玄是什么人?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节操,不与为伍,虽死无憾!”
他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我就是死去,也不跟你们玩儿!
于是,他很坦然地、很主动地要求喝毒药。
正在这时候,老谯的儿子谯瑛立即跪地叩头,泣血发誓,为老爸求情,要求自己拿出一笔钱来,为老爸赎命。
太守本来就心有同情,但又做不了主,只能请示公孙述。
公孙述一看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想想还有一笔钱可以赚,就同意了谯家的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老谯才得以继续隐居田泽。
这就是公孙述的流氓政治!
本来,公孙述请人家跟着自己干、人家不干,这并没有什么,也就像老谯说的,即使唐尧、周武王那样贤明的君主,也有人不跟他玩儿;而他的不跟我玩儿就毒死你,则完全是流氓哲学;至于他的拿钱来就可以赎命,更是彻底的无耻了。
政治流氓玩儿流氓政治,在王莽那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公孙述作为王莽亲手提拔的干部和政治信徒,则进一步给予发扬光大。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普天之下,几乎没有谁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唯独老谯严格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一定要勤奋学习、研读经书。
(玄独训诸子勤习经书。)
老谯于公元35年逝世,次年公孙述玩儿完。
刘秀知道谯玄的事迹后,颇为感动,立即命令巴郡的官员用中牢之礼祭奠谯玄。这是一种仅次于皇帝和王侯太牢之礼的规格。
当然,刘秀还同时安排,从财政上把老谯家当年赎命的钱还给他们。
二是李业。
李业字巨游,广汉郡梓潼(今属四川)人。他少年时就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情操,精通《鲁时》,也是一位名儒。
这位李老师的情况跟谯玄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