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前院中晾晒的一排排的豆腐皮,冷承颖已经有想吃的午餐了。
豆腐皮包子,想起就直流口水,酥酥脆脆的豆腐皮外衣下,是一包鲜嫩多汁的馅料。
一口咬下去,酥脆鲜嫩多重口感在舌尖爆开。
大家看着冷承颖做的时候觉得特别简单,但到了自己做的时候才知什么叫手忙脚乱。
不是豆浆煮的过开,豆皮厚重,就是温度过高,豆皮发硬不易挑起,好在冷承颖并未苛责。
女工也是干惯了家务活的妇人,练习了两次便也就习惯了。
冷承颖又去了隔壁院子,刚才教那些人做豆皮的时间,这边的工人已经把红薯洗干净了。
将红薯用刨丝刀刨丝。
刨丝好后,添加水浆红薯淀粉揉出,此步骤反复,水清后不再揉。
接着来给它过滤一下,先舀入纱袋中,再挤干水分,剩余的红薯渣可以用清水再搓洗几遍。
里面还会有一些红薯淀粉,全部洗出来后就可以了,接着就是沉淀。
沉淀到上面水清为止,最下面的这一层白色的就是红薯淀粉了。
先把表面的水倒掉,现在这个粉是湿的,里面还有水分,不能够保存。
所有要铲出来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勤翻晒晒得稀薄一些,很快就能晒干水分,变成地瓜粉。
下面就可以来做红薯粉条了,先准备红薯淀粉倒入盆里,再加清水,搅拌成没有颗粒的细腻粉浆。
然后是漏粉,漏粉是一个需要多人合作的活计,单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
当一家的淀粉积攒到能够漏一盆的时候,得几个壮劳力开始工作。
首先需要打芡,将一部分淀粉加明矾熬成凉粉状,用来和面。
和面需要几个壮劳力同时下手,关键时候要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同往一个方向揣。
揣到均匀细腻、表面光滑,准备工作就绪。
晚饭后开始漏粉,先将一锅水烧开,设一专人烧火,用于掌握火候。
家里做饭用的灶台稍加改装,一角拆低加铁皮,便于粉条流出。
一人坐灶台上,一手端着粉瓢子(铁皮制作,下面有若干粗眼儿)。
这粉瓢子还是胡旭做的,他笑说以前做战场上的兵器,以后做冷少族长商场上的兵器。
另一只手攥拳敲击,以使粉条均匀下落到沸水中,这活儿一般由有经验的劳力的担任。
要粗要细、要宽要圆,都由他掌握,当然主要靠粉瓢子决定。
长眼儿出来就是宽粉,圆眼儿出来就是圆粉。
一人专管揣面,以免面皮发硬,并揪好面团交由专管上面子的人,由他将淀粉团儿送到“粉瓢子”里。
一人站在灶台前,拿两支长木棍做筷子,将煮熟的粉条拨出。
粉条出锅后要过凉水冷却,再由专人捣到粉杖子上,然后再次过凉水摆匀,以便晾晒晾晒。
在事先拉好的铁丝上,将粉杖子一个个挂好,均匀接受阳关晾晒。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要不断摆弄,使粉条分布更加均匀。
经两三天晾晒,当粉条基本干透,即可抽掉粉杖子,打包待出售。
冷承颖这一日一直待在加工作坊,红薯作坊的人听她说要两三日才能晾晒好,还有些气馁。
因为隔壁的豆腐皮已经晾晒好了好几波,中午他们吃的豆腐皮炖肉。
那个豆腐口感滑嫩还有嚼头配上肉片,现在想想都想咽口水。
本来听了冷少族长说猪肉酸菜炖粉条更好吃时,他们就迫不及待等着了,谁知还要三两日。
冷承颖好笑的说:“好饭不怕晚,我能保证你们是第一波吃到酸菜炖粉条的。”
众人纷纷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