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直下极大风泽去地五百二十亿万时髦太和宝真无理之国。人皆高大,寿数百岁,\"恒吟歌,其音以化越老之人,令知其国有不死之教\"。又说:东方呵罗提国一名日生国,上有数千丈高大、三千围、两两同根有大桑树,仙人啖食桑椹,体作金光色。\"地无寒暑,时节温和,多生神仙芝草,食之飞空而行\"。南方伊沙陁之国一名火庭天竺之国,甚多灵药、甘液、玉英,无所不有,\"取其兽毛作布,名之火浣布,小污以火烧之即鲜白\",此仙人所衣,民人皆三百六十岁。西方尼维罗录那国一名云胡月支国,国人寿六百岁,\"上有山,生昆吾之石,治石成铁作剑,光明照洞如水精,割玉如土\",又有吉光之兽,声如梵音。北方旬他罗国一名天镜之国,有五芝玄涧,\"涧水如蜜,饮之与天地同年\"。上方元精青沌自然之国一名洞渊清衍之国,\"天人授飞仙之方\"。中央太和宝真无理国,西王母之所治,\"上生金银之树,琼柯丹宝之林,垂苏瑚以为枝,结玉精以为实\",仙人九万人。《太清中黄真经》说:\"当三虫已亡,自达华胥之国\"。后世道教更衍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仙境。
昆仑仙境
以昆仑为中心﹐《山海经》的《西山经》﹑《海内西经》和《大荒西经》皆谓其为天帝在下界之都邑﹐百神所在﹐万物尽有﹔方圆八百里﹐高七万尺﹐每面九门﹐门有开明兽守卫﹔其下有弱水之渊﹐外有炎火之山﹐远望光芒四射﹔其上住有黄帝﹑炎帝﹑禹和西王母诸神人﹐宫阙壮丽﹐园囿精美﹐奇花异木长在﹐珍禽祥兽毕呈。华胥氏之国《淮南子?地形训》更有逐步登天之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
蓬莱仙境
以蓬莱神话为中心。相传天帝治下神山本有五座,由于龙伯国钓走了维持神山的神鳌,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羁绊,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了汪洋大海,神山也只剩三座。 战国时期燕﹑齐﹑吴﹑越等滨海地区海上交通渐开,诸侯国交流逐渐频繁﹐\"三神山\"的神仙世界之说便流传开来。《史记?封禅书》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於是﹐寻找三神山及不死之药者﹐从齐威王﹑秦始皇到汉武帝﹐延续了二百馀年。
神仙世界
在《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山和蓬莱仙境的神话合为一个新的神仙世界。其中对得\"道\"者和神仙之胜境﹐更有进一步的描绘。《庄子?逍遥游》云:\"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修道成仙
道教承袭前代神仙传说﹐稍加纂缀增益。《云笈七签》和《正统道藏》均载有东方朔所着《海内十洲记》﹐称昆仑﹑方丈﹑蓬丘等三神山为三岛﹐称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为十洲﹐合称\"十洲三岛\"﹐皆神仙所居﹐以为道士修道成仙之归宿。
南北朝时期﹐神仙观念和仙境之说亦有变化。《升玄内教经?中和品》称:\"得道之品﹐莫不有三﹐上得神仙﹐中得泥丸﹐下得延年。\"修道者须几经洪炉试炼﹐功德圆满﹐方可成道为仙,居于神仙洞府或壶中天地。
隋唐以后﹐随着道教修炼术的发展﹐除了神山﹑神洲和天界等理想中的仙境外被大大继承﹐许多名山形胜也被视为神仙所居之洞府﹐或修道成仙之佳境。较早的记载见於《云笈七签》的《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称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均为神仙所居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亦有洞天福地的记载﹐但与《云笈七签》略有不同。